倪同正 65歲 上海人1970年由上海柴油機廠赴四川錦江油泵油嘴廠,任廠技校教師、廠辦副主任,退休後回上海定居 1975年任技校教師的他2006年回錦江編《錦江歲月》一書時的他崔梅英 83歲 寧波人1966年,丈夫從上海手錶廠來西安籌建風雷儀錶廠。一年之後,她也接到調令,帶著才上小學四年級的大女兒,以及另外兩個孩子乘火車來西安與丈夫團聚 崔梅英年輕時在上海拍攝的婚紗照崔梅英家裡仍保存著當年從上海帶來的老傢具鄔建坤 84歲 浙江寧波人1966年從上海來到西安風雷儀錶廠。現在他在風雷新區家屬院附近開了一家修鞋店,對生活非常樂觀。他手持自己1963年拍攝的照片,感慨萬千潘先生 江蘇人 80多歲1970年響應支援內地號召從上海來到了貴州綏陽3533廠,當年他40多歲。如今,工廠大部分已經調遷到了遵義,潘先生大兒子和兩個女兒都回到了江蘇老家,剩下小兒子在這裡陪著老夫妻倆。他說,在這兒生活得很好,回老家已經不習慣了張玉英、楊盛鈞夫婦 江蘇張家港 鹽城人兩人分別為70歲、78歲。1966年前後從上海608廠來到西安風雷儀錶廠。育有兩個兒子,如今楊盛鈞患了帕金森病,兩個兒子因廠子破產又回到江蘇 張玉英照顧著老伴的起居1969年,夫妻倆在西安風雷儀錶廠的留影陳紹霖 89歲 江蘇揚州人曾是上海手錶廠第一代創始人之一。1966年冬天,他帶著全家6口人告別大上海,來到了西安終南山腳下的“子午鐘錶廠”,後改為“西安風雷儀錶廠”。現在,老人仍然租門面開修表鋪,整日樂此不疲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 李傑 攝青磚、紅磚;綠門窗、藍門窗。這幾種色調,幾乎構成了三線工廠的框架和三線人的心情。上世紀60年代初期,青春勃發的他們,在祖國的召喚聲中,毫不講求代價和條件,或孑身一人,或拖家帶口,還來不及與父母告別,就義無反顧地從大都市,來到深山老林∩健⒁危饈僑囈ㄉ璧筆毖≈返淖芴逡蟆�
   他們在鐵人王進喜精神的鼓舞下,天當房、地當床,戰天鬥地,開山修路,在亂石灘上修建好了一座座工廠。然而,時勢變遷,國際國內形式發生變化,大部分工廠開始軍轉民,或調遷、或搬遷、或破產,他們又從深山搬回到大城市。半個世紀後,一切物是人非,當年的年輕小伙,如今已都白髮蒼蒼。
   怎一個感嘆了得!
   這段歷史,除了他們和他們的兒女,又有多少人會又提起?本報記者從2004年5月16日記錄重慶816地下核工廠的第一張照片開始,十年來,一有空,就踏上記錄三線之路,足跡遍及陝西、甘肅、青海、貴州、重慶等多個省市的數家三線企業,記錄下了許許多多三線人的影像和故事。  (原標題:三線人的青春與暮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q76tqvtw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